在北京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,前中超名帅、韩国足球名宿李章洙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指出:“中国足球的崛起,必须从校园足球开始,中韩两国在校园足球领域的合作,不仅必要,而且迫在眉睫。”这位曾执教过多家中超俱乐部的资深教练,对中国足球的现状与未来提出了深刻见解。
李章洙的观点并非无的放矢,作为在中国足坛耕耘多年的外籍教练,他 星空体育亲眼目睹了中国足球的起伏与挑战,他指出,日本和韩国足球的成功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坚实的校园足球体系。“中国有庞大的青少年人口,却未能将其转化为足球人才优势,根源在于校园足球体系长期未被充分重视。”
近年来,中国足球的管理者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,校园足球联赛的推广、足球特色学校的设立,以及各种青少年培训计划的出台,都显示出积极的变化,与邻国韩国相比,中国在体系化、专业化方面仍有较大差距,韩国的校园足球不仅培养出了孙兴慜等世界级球星,更构建了一套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人才输送通道。
“韩国校园足球的成功,在于其系统化的竞赛体系、专业化的教练队伍以及浓厚的足球文化。”李章洙说,“中国可以借鉴这些经验,但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。”他建议,中韩两国可以在教练培训、球员交流、赛事组织等多个层面加强合作,共同提升亚洲足球的整体水平。
中韩足球交流已有不少先例,近年来,两国青少年球队互访比赛日益频繁,一些中国足球学校也引进了韩国教练团队,这些合作多停留在表面层次,尚未形成系统化、制度化的合作机制,李章洙认为,双方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框架,包括定期举办中韩校园足球锦标赛、互派教练员学习交流、共享训练资源等。
校园足球的发展不仅关乎竞技成绩,更关系到足球运动的普及与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,李章洙强调:“足球应该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一部分,而不只是争金夺银的工具,通过足球,青少年可以学会团队合作、遵守规则、尊重对手——这些品质将受益终身。”
中国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已经意识到这一点,近年来,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,要求各级学校加强体育工作,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,其中足球成为重点推广项目,政策的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:专业教练短缺、场地设施不足、学业压力冲击训练时间等问题依然突出。
“这些问题韩国也曾经历过,”李章洙说,“关键是要有长期规划和持续投入。”他回忆道,韩国在2002年世界杯后进行了深刻反思,加大了对校园足球的投入,现在终于见到了成效,中国足球需要同样的耐心和决心。
对于中韩校园足球合作的具体路径,李章洙提出了几点建议:一是建立中韩校园足球联盟,定期组织交流比赛;二是开展教练员互训计划,提高教练专业水平;三是共享体育科学研究成果,提升训练科学性;四是推动青少年球员互访,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。
这些建议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认同,北京某重点中学的足球教练王老师表示:“我们学校去年接待了韩国青少年足球队的访问,孩子们通过比赛和交流都收获很大,这种跨国交流不仅能提高技战术水平,还能开阔视野,增进国际友谊。”
随着2023年亚洲杯的临近,中国足球再次站在了十字路口,是继续追求短期成绩,还是沉下心来夯实基础?李章洙的选择很清楚:“中国足球早该把校园足球搞好,只有当足球真正走进校园,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,中国足球才能真正崛起。”
这次采访结束时,李章洙望向远处操场上奔跑的孩子们,眼神中充满期待:“也许下一个孙兴慜就在这些孩子中间,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给他们提供合适的土壤和阳光。”中韩校园足球合作的种子已经播下,未来能否开花结果,需要两国足球人的共同呵护与努力。
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,足球领域的国际合作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,中韩作为亚洲足球的重要力量,通过校园足球这一基础领域的深度合作,不仅能够提升各自的足球水平,还能为亚洲足球的整体发展注入新动力,当更多孩子因为热爱而踢球,因为踢球而快乐,足球才能真正实现它的价值——超越胜负,连接人心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