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北京讯)中国男子篮球队在昨日进行的热身赛中以85比79战胜来访的客队,取得今夏系列备战赛事的第三场胜利,尽管球队保持不败战绩,但现场观赛的多位资深媒体人赛后普遍认为,虽然中国队本场三分球和篮板球表现有所提升,但热身对手实力有限, 星空体育难以为球队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大赛强度考验。
整场比赛,中国队在外线出手32次命中14球,三分命中率维持在43.8%的高水准,篮板球方面更是以47比34占据明显优势,其中进攻篮板摘下15个,多次形成二次进攻机会,主教练乔尔杰维奇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表示:“我们在外线投射和篮板争抢上看到了进步,球员们正在逐步适应战术要求。”
多位跟随球队报道超过十年的篮球记者在混合采访区表达了担忧,新浪体育资深记者李旭表示:“数据层面确实亮眼,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,这支来访球队并非一线强队,防守强度甚至不及亚洲杯八强级别,当对手提升防守压迫性时,我们的外线命中率能否保持?这是个大问号。”
三分雨下的隐忧
本场比赛,中国队的三分球表现可圈可点,后卫赵继伟三分8投5中,砍下全队最高的22分;锋线球员张镇麟也贡献4记三分球,外线火力的苏醒无疑是国家队教练组希望看到的积极信号。
细观比赛过程会发现,客队的防守强度明显不足,多数三分出手是在防守人未及时到位的情况下完成的空位投篮,对抗下的强投次数寥寥无几,在国际大赛中,球队很难获得如此舒适的投篮空间。
“常规赛级别的防守和国际顶级赛事的防守完全是两个概念,”《体坛周报》篮球部主任杨毅在解说中点评道,“我们现在看到的命中率含金量需要打上一个问号,真正的高水平对抗中,每个投篮动作都会在强身体接触下完成。”
篮板优势背后的考验
篮板球方面的优势同样需要理性看待,中国队本场抢下的15个进攻篮板中,有11个来自身高超过2米08的内线球员,周琦和王哲林在面对身材明显矮小的对手时,天然具备篮板优势。
但问题在于,这支热身赛对手的内线实力明显偏弱,平均身高不足2米05,且弹跳和卡位技术都与国际强队存在差距,当面对拥有NBA级别内线的欧美强队时,中国队的篮板保护能否如此从容,仍需打上一个问号。
篮球评论员苏群在社交媒体上写道:“篮板球不能只看数据,更要看对抗强度,今天对手给的身体对抗明显不足,我们的小伙子们还没有经历真正的肉搏战考验。”
热身赛对手选择之困
本次热身赛的对手选择引发了媒体人的广泛讨论,据悉,此次来访的球队并非该国一线阵容,而是以年轻球员为主的二线队伍,目的同样是为未来赛事锻炼新人。
这种安排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男篮备战过程中的长期困境——高水平热身赛对手难寻,欧美强队往往更倾向于与实力相当的对手进行热身,除非出场费足够诱人,而亚洲范围内,又难以找到能够模拟欧美强队打法的合适对手。
“我们花了大量经费请来的对手,其实战价值可能还不如国内全明星对抗赛,”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家队教练组成员透露,“但这也是无奈之举,强队不愿意来,我们只能接受这种强度的热身安排。”
强度缺失下的战术演练
尽管对手实力有限,中国队教练组还是尽可能利用比赛进行了多种战术演练,乔尔杰维奇在比赛中尝试了多种阵容搭配,包括一大四小和全移动型阵容,意图检验球队在不同战术体系下的适应能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队本场比赛有意增加了快攻反击次数,试图在转换进攻中寻找机会,全场快攻得分达到18分,比前两场有明显提升,但这种快攻多是建立在对手失误或投篮不中后的防守松散基础上,而非通过高强度防守逼迫对手失误所得。
“没有防守强度的比赛,战术演练效果会大打折扣,”央视解说员于嘉在比赛中点评道,“我们现在看到的战术执行成功,很大程度是因为对手没有给予足够的防守压力。”
球员个人表现评价
从个人表现来看,多位球员展现出了良好的竞技状态,赵继伟除了外线精准外,还送出了全队最高的8次助攻;周琦在内线展现了统治力,取得19分13篮板的两双数据;年轻球员崔永熙也有亮眼表现,拿下14分5篮板。
但媒体人普遍认为,这些个人数据需要在更高强度比赛中再次验证。“个人技术只有在高强度对抗下依然能够发挥,才是真正的技术,”《篮球先锋报》总编辑段旭表示,“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是‘温室里的花朵’,需要经历风雨考验。”
历史经验教训
回顾中国男篮备战历史,热身赛表现与正赛结果反差巨大的情况并不罕见,2019年世界杯前,中国队曾在热身赛中取得连胜,甚至击败过一些欧洲球队,但正赛中的表现却令人失望。
当时的问题之一就是热身赛对手未能提供足够强度的对抗,使球队产生了虚假的信心,许多技术动作在低强度防守下能够完成,一旦遇到世界杯级别的防守压力,就会出现变形和失误。
“历史教训告诉我们,热身赛战绩毫无意义,关键是比赛质量。”篮球评论员杨毅在专栏中写道,“如果我们不能找到真正能够模拟大赛强度的热身对手,备战效果将大打折扣。”
未来备战建议
针对目前的情况,多位媒体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,一是尽可能与国内俱乐部强队进行热身,如邀请广东、辽宁等CBA顶级球队模拟欧美强队的打法;二是考虑远赴欧洲或澳大利亚进行拉练,与当地俱乐部球队交手;三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,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强队防守策略。
还有专家建议改变热身赛形式,采用分段加强度的方式:前半节采用正常强度,后半节模拟大赛强度,通过规则调整迫使球员适应高强度对抗。
“我们需要创造性地解决热身赛强度不足的问题,”腾讯体育资深记者沈洋建议,“也许可以考虑邀请一些刚刚从NBA退役的球员组成明星队,或者与欧洲俱乐部球队进行短期合同合作。”
强敌才是最好的磨刀石
中国男篮的进步需要真正强敌的锤炼,仅仅满足于战胜弱旅,或在低强度比赛中展现漂亮数据,对国家队长远发展并无益处,正如乔尔杰维奇在就任之初所言:“只有与强者对话,才能成为强者。”
随着大赛日益临近,中国男篮需要尽快找到提升比赛强度的途径,三分球和篮板球的进步固然可喜,但只有在真正的高强度对抗中能够稳定发挥,这些技术进步才有实际价值。
希望接下来的热身安排能够给中国队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挑战,让球员们提前适应大赛强度,否则,当真正的大赛来临时,球队可能再次为准备不足付出沉重代价,中国男篮需要的不是又一场胜利,而是能够暴露问题、锤炼实力的高质量对抗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