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协纪委会原主任王小平涉贿645万元出庭受审 当庭否认指控
中国足坛再掀反腐风暴,财新网独家报道,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原主任王小平因涉嫌受贿645万元,于某中级人民法院出庭受审,庭审中,王小平对指控予以否认,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
案件背景:足坛反腐持续深入
王小平案是近年来中国足协系统反腐行动的 星空体育又一重要案件,自2022年起,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联合体育总局对足球领域展开专项治理,多名足协高层、俱乐部管理人员及裁判相继被查,王小平作为足协纪律委员会的“掌门人”,曾长期负责中超、中甲等职业联赛的纪律处罚工作,其落马标志着反腐触角延伸至足球行业监管核心环节。
公开资料显示,王小平自2014年起担任足协纪委会主任,任内以“签字罚款”闻名——几乎所有处罚决定书均由其亲笔签名,被球迷戏称为“书法家主任”,其主导的纪律处罚涉及球员违规、俱乐部管理纠纷等,权力集中且缺乏透明监督,为腐败滋生埋下隐患。
指控细节:涉贿645万元 多与俱乐部“减罚”相关
检方指控,2015年至2022年,王小平利用职务便利,为多家俱乐部及个人在纪律处罚中谋取不正当利益,累计收受财物折合人民币645万元,具体行为包括:
- 操纵处罚尺度:通过减轻或免除停赛、罚款等处罚,帮助涉事俱乐部规避竞技损失;
- 干预申诉结果:在俱乐部对判罚提出申诉时,私下承诺修改处罚决定;
- “咨询费”名义受贿:以提供纪律规则解读为名,收取高额费用。
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涉案俱乐部为保级或争冠关键阶段,曾因球员红黄牌停赛或财务违规面临重罚,但最终处罚结果明显轻于同类案例,2018年某中超球队主力球员暴力犯规本应禁赛8场,经王小平“协调”后减至3场,俱乐部随后通过中间人向其转账80万元。
庭审焦点:王小平当庭辩称无罪
庭审中,王小平对全部指控予以否认,其辩护律师提出三点主张:
- 证据链不完整:部分行贿人证言存在矛盾,且无直接证据证明资金流向与处罚结果挂钩;
- 职务行为合规性:称处罚决定均经集体讨论,个人无权单独裁量;
- 款项性质争议:辩称645万元中包括合法咨询报酬及朋友间借款,与职务无关。
公诉方则出示了俱乐部高管、中间人的证词及银行流水记录,指出王小平多次在处罚决定出台前与涉事方秘密接触,且其个人账户存在大额不明存款。
行业反思:足协监管机制亟待改革
王小平案暴露出中国足协在纪律监管领域的制度漏洞,业内人士指出,纪委会长期存在“一言堂”现象,处罚标准不透明,且缺乏有效的内部制衡。
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专家李岩表示:“此案反映出权力过度集中的弊端,未来需建立分权审核机制,引入第三方监督,并公开处罚依据,避免‘人治’取代规则。”
舆论反响:球迷呼吁“刮骨疗毒”
案件曝光后,球迷群体反应强烈,社交媒体上,“#王小平645万#”话题阅读量超千万,多数网友认为,足坛反腐需持续深入,否则难以根治“假赌黑”顽疾,资深球迷陈伟坦言:“从裁判到纪委会,腐败链条不斩断,中国足球永远走不出低谷。”
后续影响:或引发连锁反应
有分析指出,王小平案可能牵扯更多俱乐部及足协人员,财新网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,已有数家涉事俱乐部被要求配合调查,不排除后续追加处罚。
国际足联(FIFA)也关注此案进展,若最终认定中国足协存在系统性腐败,不排除对相关俱乐部实施国际赛事禁赛等制裁。
王小平案的审理,标志着中国足坛反腐进入“深水区”,无论最终判决结果如何,此案已为体育行业敲响警钟——唯有完善制度、强化监督,才能重塑足球领域的公信力,公众期待,此次司法介入能成为推动中国足球治理转型的契机。
发表评论